「第三章」 不是人间富贵花
作者:晓梦
发布时间:2020-08-18 16:55:52
字数:5171
自小锦衣玉食,便不容易贪恋富贵。
人们往往追求自己得不到的东西。
渐渐成长的容若,他的软肋是感情。
那么,谁,是容若的初恋**?
一
越是聪明的孩子越容易淘气。
因为他们对这个世界有足够的好奇心,会用自己幼稚的方式去探寻新的事物,不懂得既定的规则,难免会犯错。
笔者亲眼看到一个印象特别深刻的小故事:一个6岁的孩子,吵着要跟大人玩牌。当他明白牌的大小之后,如大鬼最大,然后是小鬼,这个孩子于是争着要洗牌,而且把大鬼和小鬼都放在恰好自己可以拿到的顺序,于是他满手都是好牌。大人批评孩子作弊、耍赖,孩子不解,无辜而委屈地抗辩道:“我没有耍赖!”大人居然大声说:“你就是耍赖!”孩子委屈地掉泪了。
这其实是多么聪明的一个孩子,他按照自己的理解,设法让自己赢得游戏,从他的角度来说,这是对的。因为他还没有完全懂得既成的游戏规则,不知道洗牌必须是随机的,而不能有意把好牌留给自己。
容若也是极其聪明的孩子。也许他会在不知情的时候犯错,但他从不犯第二次错误。
容若的老师徐乾学在《通议大夫一等侍卫进士纳兰君墓志铭》中写道:
余阅世将老矣,从我游者亦众矣,如容若之天姿之纯粹、识见之高明、学问之淹通、才力之强敏,殆未有过之者也……自幼聪敏,读书一再过即不忘。善为诗,在童子已句出惊人,久之益工,得开元、大历间丰格。尤喜为词,自唐五代以来诸名家词皆有选本……容若数岁即善骑射,自在环卫,益便习,发无不中。其扈跸时,雕弓书卷,错杂左右。日则校猎,夜必读书,书声与他人鼾声相和……其料事屡中,不肯轻为人谋,谋必竭其肺腑。
这样一个聪明俊秀的孩子,我们不难揣想他的童年。
容若自小锦衣玉食,被呵护得细致有加。加上他聪明懂事,人人夸奖。随手写个字,众人赞叹;随口说句话,众口相传,真是被宠爱得无以复加。不过,明珠深知严是爱的道理,会不时抓住容若的错处来惩罚他。
让我们来假想一次容若受罚的情景。
某天,小容若受罚了。
他被罚跪两个小时,跪在院子里的沙地上,而且不准吃晚饭。
原来这天明珠难得早早回家,他在家里独自休息着,一边等着晚膳。此时,太阳还没有下山。他突然想问问儿子的功课,看他学问是否有长进,于是差人去找容若。家人在府里找了半天,连容若的影子都没见着。想来是趁人不备,容若偷偷跑了出去。
后来才知道,容若果然是偷偷跑出去了,和别的孩子一起嬉戏、玩水、抓鱼,玩儿得高兴,忘了该赶回家吃饭。
容若跪在地上,低着头,脊背挺得直直的。
对容若来说,受罚是偶尔才会发生的事情,因为他一直比较听话。但孩子毕竟是孩子,再懂事的孩子都有淘气的时候。
明珠对他的惩罚并不重,做错了事,比如说没按规定完成老师的作业,比如说不小心失手打碎碗碟,甚至是家里的贵重之物,就得受罚。罚跪、打手心、抄写诗文、罚扎马步。
起初,小容若觉得自己如此受罚很委屈,偶尔一个人出去找小伙伴玩玩有什么要紧?一天到晚像被关在笼子里的鸟儿一样,一点儿自由都没有,多没劲儿。
但他相信每次父亲惩罚他,其实是关心他、为他好。
比如这一次,他一个人偷偷跑出去,而且是去不熟悉的地方,可能会走丢,或者可能遇到什么危险。惩罚他是为了让他懂得,不可以一个人偷偷跑出去。小孩子离开家,必须有大人陪同,或者至少获得大人批准。
两个小时之后,容若才被允许站起来,他的腿都跪麻了。说是不准他吃饭,但已经有丫鬟、嬷嬷悄悄留了东西给他。容若起初不肯吃,但后来太饿了,而且经不住好言相劝,好歹吃了些点心。
幼时的容若,对父亲敬畏有加,不敢有任何违抗。
光阴荏苒,容若慢慢长大了,渐渐懂事起来,有了自己的**思考,如果和父亲的观念有相悖之处,他也懂得用自己的方式跟父亲交流了。
自从明珠升职之后,容若见家门前总是车马声喧,而且总有人肩扛手提地把许多好东西送到家里来,他明白那是有人想求父亲帮忙,因而上门行贿,而明珠对此居然来者不拒。
十几岁的容若很为父亲担心,为此他专门写了一首诗:
乘险探王阳,叱驭来王尊。
委身置歧路,忠孝难并论。
有客赍黄金,误投关西门,
凛然四知言,清白贻子孙。
诗写好后,他特意把诗稿放在父亲的书桌上。
容若在这首诗里引用了一个明珠非常熟悉的典故,也就是《后汉书·杨震传》中记载的杨震拒不受贿的故事:
大将军邓骘闻其(杨震)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
这个故事是说,杨震的一位老朋友想请杨震帮忙,夜里拿着金子想贿赂杨震,遭到断然拒绝时,老朋友不以为然地说:“晚上没有人知道。”杨震大义凛然地回答:“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
明珠认真地读了容若这首五言律诗后,有所动容。他一方面为儿子的才华和见识感到骄傲,小小年纪,就能够写出这么好的诗,表现出如此强烈的正义感,让人震撼;另一方面,明珠自己很清楚,贪污受贿之事,他已深陷其中,实在难以自拔,不是儿子一首诗就能改变的,他深感无奈。
二
尽管和父亲对一些事物的看法有分歧,容若还是一直在努力做个好孩子,做个孝子。
应该说,孝是整个人类的美德。古往今来,只要是懂事的人,没有不孝的。近来恰好看到影星周星驰的另类孝故事,让人感动:
生于1962年的著名华语喜剧演员周星驰年幼时家里非常穷,有两个姐姐、一个弟弟,母亲和父亲离了婚,一个人要拉扯四个孩子,每次吃饭如果有肉,母亲总会把肉夹给孩子们,自己却舍不得吃。可是周星驰每次都会故意在碗里夹一块肉,咬一口就不吃了,丢在桌上。
更过分的是有一次,他竟然将一整个鸡腿掉到地上,然后就不肯吃了。母亲非常生气,只得自己把周星驰丢在桌上的肉和掉在地上的鸡腿吃下去,而且气得忍不住打他,骂他不懂事,浪费东西。可是周星驰却低着头任母亲责罚。成名之后,周星驰在接受凤凰卫视采访的时候才说出事实的真相:他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让母亲多吃肉,因为母亲不会嫌他脏,也舍不得将肉扔掉……
容若也是一个大孝子。
徐乾学在《通议大夫一等侍卫进士纳兰君墓志铭》中写道:
容若性至孝,太傅尝偶恙,日侍左右,衣不解带,颜色黝黑,及愈乃复初。太傅及夫人加餐,辄色喜,以告所亲。友爱幼弟,弟或出,必遣亲近傔仆护之,反必往视,以为常。
这段记述说的是,有一次,明珠因为工作劳累,偶然染病,在家里休养。容若于是衣不解带,白天、晚上都在父亲病床前服侍。明珠让他去歇一会儿,他却横竖不肯。等到父亲痊愈了,容若才去歇息,累得脸色都苍白了。等明珠病体痊愈,他才恢复如初。明珠及夫人多吃了一碗饭,他会特别开心,眉飞色舞地告诉别的亲人。容若对弟弟相当友爱,弟弟每次要出去,容若必定让自己的亲信随从;弟弟回来,容若必定会去看望,如此关心,习以为常。
容若的表现让明珠又心疼,又欣慰。比起那些一天到晚只会吃喝玩乐,只懂得赌牌、斗蛐蛐的纨绔子弟,容若是多么懂事啊!明珠觉得自己作为父亲,多年的努力并没有白费。
对容若的教育,明珠简直是不计代价,先后请过许多名师来教导容若。
有个叫丁腹松的,字公木,江苏通州人,他博学能文而不随时俗,三十岁中举人后屡试不第,在家赋闲时,明珠特意聘请他做西宾。他应该是对纳兰容若幼年影响最大的一位老师。
自13岁起,容若得到董讷教授,学业大进。这董讷是山东平原人,康熙六年(1667年)进士,授编修,是学富五车之士。
纳兰容若“补诸生,贡入太学”,而后入国子监,当时国子监祭酒为徐元文(徐乾学之弟)。
徐元文,字公肃,号立斋,江苏昆山人,顺治十六年(1659年)状元,曾任翰林院修撰、秘书院侍读学士、经筵讲官等职,康熙九年出任国子监祭酒。徐元文对容若欣赏有加,时常对自己的哥哥徐乾学提起容若,也承诺容若要把自己的哥哥介绍给他认识。
纳兰容若后来参加乡试时,主考官之一就是徐乾学,容若中举后拜谒徐乾学,认为自己“幸得师矣”,此后便投在徐乾学门下,在汉文化学习上颇受徐乾学影响,《通志堂经解》也是在这位恩师的帮助下完成的。
徐乾学可谓饱学之士,曾在康熙九年(1670年)中进士第三名,授编修。曾先后奉命为《大清一统志》《明史》《鉴古辑览》《古文渊鉴》各馆总裁官。他与其弟徐秉义、徐元文均为进士前三名,是朝廷贵官,人称“昆山三徐”。
有了这么强大的老师团队,容若想不进步都不行。
对于容若武术老师的挑选,明珠也是煞费苦心。
除了请满族名师教容若骑马射箭之术,明珠还托人四处打听寻找武林高手,后来在河南登封少林寺重金聘请了一位名叫禅真的武僧教授容若功夫。
这位禅真和尚还真是武功了得。容若起初有心想试试师父的身手,想不到只一招半式,容若就被禅真制住,无法动弹。禅真还有意露了一手,轻松一掌,就把一块厚厚的青砖击得粉碎,看得容若目瞪口呆。
禅真一直让容若练基本功,扎马步就不用说了,打沙袋啦、拍打树干啦,把容若的手都练出了血泡,直至磨出老茧。容若有时候忍不住**、叫苦。
一天,容若手上的皮又破了,冒出血来。他简直不想再练了,对禅真道:“师父,您每天让我打这些笨重的沙袋有什么用啊?我想学的是招法,是真功夫!”
禅真不理他,双手合十,自顾诵经。
容若气得不行,却又无可奈何,他只好含着眼泪继续练,手上的血把沙袋都染红了。那禅真也够狠心,硬是让容若带伤练足了时辰,方才宣布休息。
足足练了18个月的基本功,这禅真才正式教容若武功。而容若一点就通,一教就会,禅真在明珠面前很是夸奖了他一通。
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容若对于父亲请师父悉心栽培自己充满感恩,他从小就胸怀抱负,所以学习起来非常用功,也很自觉。无论烈日当空,还是大雪飘飞,容若习文练武,从不间断。
本来就天资聪颖,加上如此努力,容若的学业和武功都快速精进。有人赞扬容若,说是“孺子可教”“富贵有根”。
然而容若对于富贵却一直看得很淡。成年后他在一首词《采桑子·塞上咏雪花》中,如此咏道:
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
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
谢娘别后谁能惜,飘泊天涯。
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
满族人大多爱雪,尤其重视初冬的第一场雪,初雪之日,据说被人们命之为“头场雪节”,会吃烤鹿肉来庆贺。
不爱富贵,却偏爱雪花。也许一个聪明人的天性就是去追逐自己缺乏的东西,好修炼出一个完整的自我。
富贵不是容若的追求。他愿意像古代的君子那样,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而有所作为。
此外,容若的软肋是情感。
你可以叹他太过儿女情长,然而人的一生,为情所系,甘为情痴,未尝不是一件美好的事。
渐渐晓事的容若最为盼望也最为珍惜的,是和自己心爱的人长相思,不相离。
关于容若的初恋**,容若本人秘而不宣,仅在他的诗词作品中有藏头露尾、隐约含蓄地表达。容若身故之后,坊间有几种猜测,有的说这名女子可能如同《红楼梦》中所写的晴雯、袭人之类,但他们的恋情不为家族所容,恋人最终被驱逐出纳兰家,容若因此郁郁寡欢;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这位**是后来入宫为嫔妃的女子,据无名氏《赁庑笔记》载:
纳兰容若眷一女,绝色也,有婚姻之约。旋此女入宫,顿成陌路。容若愁思郁结,誓必一见,了此夙因。会遭国丧,喇嘛每日应入宫唪经,容若贿通喇嘛,披袈裟,居然入宫,果得彼妹一见。而宫禁森严,竟不能通一语,怅然而出。
假如我们采信“入宫女子”一说,那么这位女子究竟是谁?
刘德鸿先生在《清初学人第一——纳兰性德研究》一书中对这一说法做了总结:
对纳兰性德及其作品研究有素的张任政先生在1930年发表的《纳兰性德年谱》中说:“入宫之事,本诸相传,无确实证据。近读其词,特拈而书之,以见作者身世之感受,惜其时其人未得其详。”并说:“其尤明显而可以探索其事实者,则更有《昭君怨》一阕……其末了两句,最足注意。所谓‘锁朱门’,何地也?‘梦承恩’,何事也?除宫闱外,更何有承恩之事?现居**的文化名人苏雪林女士也曾在1930年撰写《清代男女两大词人恋史之研究》,不仅相信《赁庑笔记》所述‘有些道理’,而且明确指出纳兰性德的这位恋人是他的‘中表或姨姐妹’,后来此女被选入宫,容若别婚卢氏,感念前情,不能自释,常与她秘密通信,并互相馈赠食物(注:请记住一样食物——樱桃,将在‘多情自古原多病’一章中提及)。”
本书采用“入宫女子”一说,毕竟能够让人中龙凤般的容若如此魂牵梦萦、**的,绝非资质平平的邻家小妹。
刘德鸿先生曾经撰文《康熙帝之惠妃与纳兰性德的婚前恋人》,认为惠妃确实是容若的表妹,但可能不是纳兰容若的婚前恋人,也许只是交情好的红颜知己(惠妃出生年月已不可考,但她活到年近八十岁才寿终正寝,据估算,她应该比容若小两到三岁)。
可是,感情隐私,有时候只是天知地知,当事人知。刘德鸿先生既然也认为惠妃与容若“相知有素”,那么,请容许我在这本书里,如同电视连续剧《康熙秘史》一样,如此认为:一生中第一个让容若懂得相思之苦、相离之痛的人,是表妹惠儿——她后来成了康熙帝的惠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