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官话推广的手段
作者:萧盛 著
发布时间:2023-06-12 17:28:24
字数:1248
前文有说到,“官”在有些时候并非指官场,指的是公、共,在本章节内容开篇时,在下又须将此话圆回来。
“官”在最早的时候,特指官场,当某种事物普及之后,才特指公、共。在下何以如此出尔反尔?看官莫急,且听在下答疑。
但凡政策,抑或某种大势,皆由上而下传达或灌输,要想达到下效之效果,必先上行。
说是如此说,然真要形成上行下效的效果,却是门学问。最为关键的是,前朝的《中原音韵》已推行百余年,蔚然成风,改革起来岂是易事?而且由于《洪武正韵》融入了南方音韵,与中原雅音不尽相合,又与读书人习惯应用的传统音韵相悖,不被士子承认。
不被读书人认可,此事就难办了。如果学院不教,读书人不说,所谓的官话推广,也就成了一纸空文。
一日,太祖问《洪武正韵》的主编宋濂道:“你道如何推行官话?”
宋濂是书生,被太祖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却非政客,因也不知,皱眉道:“说到底,文化须读书人传播,倘若读书人不认可,此事便难办了。”
太祖皇帝草根出身,到底还是他晓得底层百姓的心思,笑了笑,道:“那就从当官的开始推广。”
宋濂心想,就算从当官的开始推广,也无法让读书人承认啊?
太祖斜着眼看他,早已料知其心思,也不解释,直接命人拟旨,将《洪武正韵》率先在官场推行,叮嘱曰:作为国语推行,若有官员不说国语,罪仗十。
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为何?出仕也。步入仕途,也就意味着走入了上流社会,掌握了话语权。
何为潮流,何为趋势?无非是上流顶层人物的一行一言。
当《洪武正韵》这种说话的韵味,成了一种官话,在官场上流行开来的时候,那么便也意味着,带有此等韵味的语气就是高贵的象征,即便是能学一些那种腔调,亦是种炫耀的资本。
此等风气,在民间有较为广泛的基础。非是歧视百姓,在下也是芸芸众生之一员,无须挖苦自己,所谓潮流,实在是一种变相的跟风,若无跟风,何来潮流一说乎?
话说在安徽有一双兄弟,乃常出门经商的商人,一日回来,学得几句官话,及入村里时,哥哥内急,便在河南岸脱裤子解决,叫弟弟先行回家。家中老父见一双儿子出去,只回来一个,因问道:“你哥哥呢?”
小儿子答道:“撒屎。”
“什么?”父亲大惊,变色道,“在何处杀死的?”
小儿子答道:“河南。”
父亲闻罢,悲恸。正好大儿子大解回来,父亲又惊又喜,质问小儿道:“为何说假话气我?”
小儿子道:“我没说假话,说的乃是官话。”
又有一位乡绅,常与官场上的人打交道,因学了许多官话,为了炫耀,平素在乡里说的也是一口官话,有百姓问:“你如何说得一口怪腔?”
乡绅把眼一瞪,道:“此为官话,怎是怪腔?现在除了老杆儿,在地里做活的窝囊人,哪个不说官话?”
百姓听了这话,心下虽不舒服,却是敢怒不敢言,同时,心里头也承认,不会说官话,无非是没知识,连字都不认识,如何学得来官话?
人同此心,不会说官话,成了没文化的象征,谁不争着学?
不出两年,大明朝上下皆认可了官话,此时太祖皇帝又颁旨,令学院教习官话,从源头推广。由此,官话正式为全民接受。
本章节说的是说话的跟风心理,倒让在下想起了另一件事,亦是件跟风的雅事,索性一并说了吧。